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2017年、2019年、2020年、2021年和2022年,“數字經濟”五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作為推動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新形態的數字經濟,是全球要素資源重組、經濟結構重塑、競爭格局改變的關鍵力量。而創新驅動的本質特征決定了數字人才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要素。一直以來我區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不斷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推進數字經濟人才規模快速壯大,為數字化轉型打下了堅實基礎,在人才規模、引進機制、培養體系、人才結構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加強數字產業化領域人才開發力度
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重點聚焦智能終端制造、云計算和大數據、工業互聯網三大優勢領域,加大領域人才引進培養力度
加強數字硬件產業人才隊伍建設。圍繞電子元器件、電子儀器儀表等智能終端及配套產業集群建設,加快引進一批能夠提升電子儀器儀表嵌入式系統軟件和中間件定制化開發的自主創新技術技能人才。
加強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產業人才隊伍建設。圍繞大數據專業化服務,引進培養一批數據采集、數據存儲、數據清洗等產業鏈各環節專業技術人才,重點引進培養一批數據標注行業專業技術人才。
加強前沿數字產業人才隊伍建設。圍繞 5G 應用技術,吸引和培育一批適應本地特色的 5G 產業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圍繞人工智能產業生態,依托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引進培養一批在人工智能服務平臺建設、區塊鏈產業發展、北斗技術應用等方面的高水平專業技術人才。
加快數字交易領域人才隊伍建設。圍繞全市數字經濟相關產業,構建能夠融入全國大數據交易平臺的區域性數字產業體系,積極引進培養一批能夠規范開展數據標準化采集、數據信息登記、數據產品交易、數據運營管理、數據資產金融服務等專業技術人才。
加大產業數字化領域人才開發力度
搶抓新技術革命,實施“數實融合”大行動,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統籌各產業數字經濟人才發展,打造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加強數字經濟與工業深度融合人才隊伍建設。重點圍繞九個重點產業,引進培養一批物聯網、邊緣計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的高水平人才。圍繞工業數字化創新產業園區和創新中心,以促進本地企業信息化和工業化創新融合為目標,引進培養一批適合本地工業產業的工業數字化、網絡虛擬平臺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
加強數字經濟與農業深度融合人才隊伍建設。重點圍繞農業生產信息化,依托農業示范區、產業園和農業龍頭企業,以推進智慧農業生產體系建設為重點,培養引進一批專業技術和技能人才。圍繞農業管理服務,培養一批農業服務供給技能型人才。圍繞基于互聯網的現代農業新業態,以創新發展農業經營模式為手段,培養一批在電子商務、觀光農業小鎮、葡萄文化小鎮、塞上稻香小鎮、智慧休閑農業、旅游農業等領域能夠開拓創新經營模式的本土化管理人才。
加強數字經濟與服務業深度融合人才隊伍建設。引進培養在物流產業、文創產業和數字金融產業方面具有技術研發和應用工作能力的專業技術人才。
加強數字農村、城市人才隊伍建設。加強鄉村信息化建設整體規劃,大力推進電子信息普遍服務工程,加大農村地區網絡和智能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引進培養一批專業技術人才。聚焦市政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培養引進一批智慧管網、智慧水務、智慧交通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依托智慧社區建設工程,培養引進一批社區服務集成化、治理人性化、家居生活智能化領域的專業人才。
加快數字治理領域人才開發力度
圍繞創新數字化治理模式,深入實施“數字政府”建設行動,持續加強政府核心基礎設施建設,構建數字化監管決策體系,培養引進一批數字治理創新等方面的專業人才
加強數字政府基礎設施人才隊伍建設。依托我區數據共享開放平臺,聚焦人口、法人、空間地理、宏觀經濟、信用、電子證照等基礎信息數據共享庫,積極開展“大政法”“大應急”“大旅游”“大農業”“大健康”“大交通”“大能源” 等系統建設,培養引進一批數據接入、歸集、共享、基礎加工、智能分析等方面的專業人才。
加強數字政府服務人才隊伍建設。聚焦經濟運行大數據監測分析基礎庫、數字應急指揮體系、聯動監管等系統平臺建設,培養引進一批數字化關聯分析、可視化應用、監測預警、決策判斷、應急處置、行政問效、指揮調度、信息檢索等方面的專業人才。
加強數字民生領域人才隊伍建設。聚焦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術在金融、教育、就業、社保、醫療、交通、商業、食品安全、養老、文化等民生服務領域的應用,培養引進一批智慧金融、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社保、智慧養老、智慧檔案等領域產品設計、系統開發、應用推廣、運營維護等方面的專業人才。
加強數字化社會治理人才隊伍建設。圍繞我區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平臺建設、社區智慧化治理、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以實施數字化社會治理提升工程為抓手,培養引進一批環衛數字化管理、市政設施數字化管理、數字公園、數字政務、數字人防、數字消防、數字社區、數字鄉村、數字警務等領域的專業人才。
構建并完善數字經濟人才發展平臺
引導國際尖端科研院所、知名高校、大型企業及其研究機構到本地設立數字經濟領域分支機構或共建新型高端研發平臺
建設人才引進平臺。鼓勵我區企業與區外機構、區外人才開展技術合作,鼓勵縣(區)級政府部門在區外設立人才驛站,鼓勵用人單位在區外設立分支研究機構,建立人才飛地。鼓勵各類數字經濟類企事業單位到我區設立研發中心、孵化基地、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產業化基地。
建設人才培養平臺。依托區內外高校,建設一批產學研用示范基地、大學生實習(見習)基地、產教深度融合實訓基地。充分發揮高校、科研機構、行業組織和龍頭企業作用,建設一批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數字經濟產業人才實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
建設創新創業人才平臺。在5G應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布局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依托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眾創空間等平臺,著力打造一批數字經濟創新中心、創新創業基地、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匯聚一批數字經濟創新創業人才。(中共寧夏區委黨校(寧夏行政學院)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 執筆:劉彩霞 龍生平 )